非遺文化是“歷史的活化石”,是保定區別于其它地方文化符號,也是保定人揮之不去的難忘“鄉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非遺項目、與傳承人親切交流,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高洛古樂、徐水舞獅、保定老調、京繡、書畫氈制作技藝、安國藥市等18項。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9項,保定市保定鐵球制作技藝、清宮傳紅木家具制作技藝、孫式太極拳、驢肉火燒等22項,97個項目入選,入選總數位列全省前三甲。2021年,保定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6項,其中,新入選項目116項,擴展項目40項),定興氈帽制作技藝、涿州霸王鞭舞、淶水麻核桃工藝品等都位列其中。
一、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意識淡薄。探尋文化傳統、保護文化遺產沒有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有些人甚至認為非遺保護是文化部門和專家學者的事,與自己無關,非遺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
(二)專業人才缺乏。“非遺”傳承基本上處在口傳心授、自覺自愿的狀態,現有的“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高,例如定興縣京繡項目只有一位國家級傳承人梁淑平以及一位省級傳承人田建華;淶水縣冀中笙管項目省級傳承人閆富才、市級傳承人王振遠、宗慶昌等基本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專業人才比較稀缺。
(三)推介力度不大。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宣傳、推介力度不夠、范圍不廣,沒有形成通過群眾、社會團體等綜合性、廣泛性宣傳氛圍。同時,還存在非遺資源與旅游資源不能緊密融合;部分非遺項目發展步伐緩慢、經濟效益微薄等問題。
二、對策建議
(一)保護。一是完善政策法規。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各地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出臺完善配套相關非遺保護政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保定故事的重要載體。二是強化保護舉措。建立政府主導、文化部門牽頭、其他部門積極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工作機制,強化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和扶助扶持,并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制定科學的、可操作的保護措施。三是開展非遺普查。按照省委書記倪岳峰指示要求,實施非遺記錄工程,每年組織開展一次非遺普查,完善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動態掌握非遺存續情況,積極開展申遺工作。要實行分級保護制度,逐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傳承。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搭建展示平臺。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活動,例如去年在高陽縣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全面展示了符合當下消費需求的中國紡織非遺產品現階段創新發展水平。依托“互聯網+模式”,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宣傳方式,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等平臺,建立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博物館,培養廣大市民領悟非遺蘊藏的價值。推出精美文創產品,配套官方購買渠道,實現非遺創收。二是非遺文化進校園。文旅、教體部門要聯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例如在音樂類院校中開設淶水縣冀中笙管樂、保定老調等項目課程,在體育類院校中開設孫氏太極拳課程,同時邀請傳承人授課指導,進行科學性、系統性學習。
(三)利用。既要以“揚棄”的態度挖掘蘊含其中的傳統精華,進一步凸顯其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又要以“時尚”的視角優化傳統技藝的現代表達,讓非遺貼近人民,融入生活,延續非遺的生命力,將“老字號”“老藝術”推送出去。比如將保定市崔氏糕點制作技藝、胡氏養蜂制蜜技藝、呂記糖葫蘆制作技藝等食品類項目結合發展,形成保定市非遺美食品牌。將手工盤扣制作技藝、手工制鞋技藝、京繡技藝結合發展,打造成保定市非遺服裝品牌。
(四)發展。一是立足保定市旅發大會,研發“非遺”文創產品,如京繡、古建彩畫、烙畫、剪紙等百姓喜歡的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開展孫氏太極拳、傳統音樂會等非遺項目展演,規劃建設一批非遺特色村鎮和特色街區,推出一批非遺特色鮮明的主題旅游線路。二是按照省委書記倪岳峰指示要求,因地制宜打造非遺工坊,實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帶動城鄉就業、群眾增收。唐縣南唐梅村有個首都師范大學畢業80后的小伙子方學,傳承京繡文化,2020年組織本村婦女從事繡品生產,發往深圳,全年銷售額達200萬元,僅香囊銷售達1.6萬個,40萬元。淶水清宮傳紅木家具制作工坊、景泰藍火鍋制作工坊、高陽土布草木染制作工坊等,帶動了就業,不斷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文物活起來。